您的位置:首页>重点新闻

补足短板,瞄准世界前沿夯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日期:2017-05-31

加快土地科技创新要重点在耕地资源安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和智慧国土等领域有所突破,创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开设土地管理专业硕士。

从问题导向分析国家需求,我国土地科技创新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耕地资源不安全,耕地保护轻视质量、忽视生态,出现地力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天然湿地被破坏,以及土壤退化、污染等问题。二是土地空间格局不优化,高强度国土开发引致大范围雾霾、交通拥堵、农村用地格局持续衰退等问题,深化了经济增长与国土空间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错配趋势。三是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低效,数据不全面,不同地区耕地类型、区位、数量、质量、生态、权属、利用、市场等数据参差不齐,距离量值、精准的全要素土地管理甚远。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主攻四大领域创新

加快土地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土地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以下领域寻求突破:

耕地资源安全科技创新。深化耕地保护理论认识和规律研究,构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监测技术体系和监管工作体系,开发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技术,着力研发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耕地质量关键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生产力形成的协同作用机制,耕地质量改良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耕地质量指标动态监测关键技术及产品装备研发,完善耕地质量与生产力估算模型及质量变化预测预警系统。

国土空间均衡开发科技创新。深化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论认识和探索研究,全面发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国土空间规划与多规融合、建设用地布局与规模控制等关键技术,缓解国土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建设生态国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地系统要素、结构、功能、格局及相互作用机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演变规律及优化开发技术,大数据支持下的国土规划技术,天地网一体化的土地调查技术,多维不动产登记技术,节地集约用地和土地立体开发技术,土地生态景观构建技术。

国土综合整治科技创新。研究国土空间系统要素耦合作用与权衡优化,加强土地工程化和生态化技术应用,提炼国土综合整治成套技术和工程模式,治理退化土地、利用荒废土地、修复污染土地。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设用地再开发、矿区土地生态系统重建、海岛海岸带国土开发与保护、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

智慧国土科技创新。深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资产核算的理论研究,发展对自然资源实施从调查到评价、规划、监管、考核、奖惩的全链条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土资源全尺度数据整合与大数据构建技术,国土大数据深度挖掘与知识发现及实时感知与决策支持技术,国土资源全覆盖、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综合监管平台。

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根基在于学科建设

加强土地学科建设与实施土地科技创新战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刻不容缓。一方面,当前土地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人才缺口庞大。在修订《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15)》中,我们调研并测算了土地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土地调查约40万人,不动产登记约100万人,土地整治约30万人,智慧国土约30万人,合计约200万人,人才更新规模5~6万人/年。而土地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设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向,全国每年招生规模约3000人;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约500名、博士研究生不到100名。另一方面,土地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稳定宽厚的学科根基。现行高等教育布局中,土地专业软科学化、土地学科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加快土地科技创新和深化土地制度创新的时代需要。基于此,笔者建议如下:

创建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突破以公共管理为唯一导向的现有土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布局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端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土地资源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利用工程(农业工程)、土地信息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专业教育。

开设土地管理专业硕士。教育部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专业硕士培养计划比重,这个导向无疑是正确的。全国设有土地资源管理院系的高等院校,面对庞大的土地高端人才培养市场,也作出了积极回应。但与土地资源管理学术型硕士并列的“土地管理专业硕士”,却只能被授予“农业推广硕士”“公共管理MPA”“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测绘工程专业硕士”。这样的“土地管理专业硕士”,因培养平台错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要,往往难以通过招聘资格预审。

加强土地领域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建设,为青年拔尖人才快速成长提供条件。建议有计划地组织土地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才的基础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 关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