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重点新闻

【会员风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报道-1】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发布日期:2018-06-01

20165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科技三会”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树立了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以此为标志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是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创新先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中国科协将在全年联系一批、服务一批、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根据中国科协的工作要求和部署,经常务理事会和学会党委审议通过,我会向中国科协推荐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康绍忠院士、朱明研究员、韩鲁佳教授、杜太生教授分别作为“老、中、青”科学家代表和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推荐李保明教授、沈玉君研究员作为全国学会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

作为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活动之一,我会将陆续宣传一批优秀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精神,展示精神风貌,鼓励农业工程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而努力奋斗。

汪懋华院士  

农业工程与信息科技专家。1956年毕业于原北京农机学院农业机械系,1962年在莫斯科获前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84-1990任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主持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和国际合作。1991.1-1993.1 受国家教委选派到曼谷亚洲理工学院(国际性研究生院)任客座教授。专长于现代农业装备、电气与电子信息科技农业应用研究。1985-2003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经、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召集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兼农业工程学科组组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荣誉理事长等。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农业工程科技专家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承上启下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先后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工程专家组成员,联合国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技术委员会、理事会成员和国际农业工程协会农村电气化与能源分会副理事长,亚洲农业工程协会终身会员,英国农业工程协会和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协会会士、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创始成员和会士(Fellow)。1995年和2006年先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受聘为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编委,为发展我国农业工程国际合作和扩大国际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2017年先后应邀离京到全国14个省市区和新西兰参加学术会议作大会学术报告和科普报告等合计28场次77天。在北京接待校外、京外领导部门和专家来访交流,平均每月9.25次。2017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终身成就奖。

罗锡文院士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农业机械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知名专家,长期从事农业工程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现任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水稻精量播种技术与装备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创同步开沟起垄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穴播的“三同步”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体系。发明了适合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的机械式和气力式两大类3种排种器与1种同步深施肥装置,发明了水稻精量水穴直播机和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两大类共15种机型。“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成果评价结论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技术已在国内26省(市、区)及泰国等6国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近三年在上海、安徽、宁夏等6省市应用面积571.8万亩,节本增收7.8亿元。创造了一批高产记录,新疆三年亩产超1000公斤,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

研制成功的“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及机具”成果鉴定结论为在水田平地技术及机具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功的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水稻插秧机和直播机,无人驾驶棉花播种机和拖拉机。积极推进我国农业航空技术的发展,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家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主持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5项,发表论文35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6部,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培养的研究生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后。

康绍忠院士

农业水土工程专家,长期从事干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与水资源研究,为解决我国干旱区水资源紧缺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创新杰出成就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60余篇,出版著作与教材12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1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中国科协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英国 Lancaste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明研究员

30多年来一直从事农业工程科研工作,为我国棉花、玉米种子加工技术体系和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体系创建做出了整体性、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突出贡献,为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产生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创新了多项棉花、玉米种子加工关键技术,研制出先进高效的棉花、玉米种子加工成套装备,创建了符合国情的种子加工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经加工的棉花和玉米种子实现了单粒精播,仅为农民带来节省种子成本的效益就累计达到近千亿元,彻底改变了我国棉花、玉米种子加工的落后面貌,成套装备完全替代进口并出口多个国家。提出了农业工程集成创新管理方法,创建了涵盖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的农业工程集成技术体系,构建了典型技术集成模式,在全国多个区域验证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我国农业工程建设质量与项目管理水平,取得显著成效。

学风正派,品行端正,为人谦和,廉洁奉公,精心育人,是中共十八大代表。长期担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农业工程学报》主编等,为促进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良好声誉。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4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12部。曾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中华农业英才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韩鲁佳教授

长期从事农业工程领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的科研教学工作,是国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和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先后承担及承担完成了包括欧盟地平线、欧盟框架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攻关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分别排名第1和第6)、教育部和农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各1项(1项排名第1)、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3项排名第1);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1)、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均排名第1);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余件、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件;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余篇、EI收录论文80余篇。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杰出人才、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先后任职ISO/TC293主席,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机电运载学部委员、第七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九届和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第八届和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杜太生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武威科学观测实验站常务副站长,兼任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学会(CIGR)水土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获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在作物生命健康需水过程与调控机制、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技术、区域分布式作物高效用水调控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点项目、优青项目、杰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在本领域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50余篇。参编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件;主持或作为主要骨干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 关闭 >
-->